
隨著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,以及人口中老年人比例逐漸增多,骨質疏松癥也日益增多,成為最常見的疾患之一。目前全球骨質疏松患者超過1億人,國內對7省市4.87萬人的調查結果顯示,60歲以上人群骨質疏松癥的患病率為22.6%,其中男性為15%,女性為28.6%。70歲以上女性為40.3%,80歲以上為64.6%。
骨質疏松為何這樣多?這與人們的不良生活方式有密切關系。
第一,飲食因素。鈣是人體最豐富也是最重要的礦物質,占體重的2%,其中99%存在于骨骼內。骨基質主要由堿性磷酸鈣等無機鹽組成,其中按規(guī)則排列著大量纖維束和黏多糖蛋白。后者使骨有彈性和韌性,前者使骨挺硬堅實。人類出生前身體內的鈣質來自母體,出生后主要靠營養(yǎng)吸收。含鈣豐富的食物有牛奶、魚、蝦、蚌、蘿卜、芹菜、菠菜、白菜、甘藍和各種豆制品。
研究發(fā)現,長期酗酒者,骨質變得疏松。酒精進入人體后,在肝臟內代謝解毒。長期大量飲酒,使肝臟受到損害,功能下降,導致營養(yǎng)物質代謝異常。下酒菜以高脂類食物為多,可造成機體鈣營養(yǎng)代謝失衡,不僅可影響食物中鈣的吸收,而且可使骨鈣大量“遷移”和尿排鈣量大幅度增加,從而導致骨骼嚴重缺鈣,最終引發(fā)骨質疏松癥。此外,吸煙、喝咖啡、飲食口味太咸,都會導致鈣吸收障礙。食物中缺少銅、錳和鋅等微量元素也會影響骨密度。
第二,接受日光照射不足。維生素D是人體必需的營養(yǎng)素,其作用是幫助人體吸收鈣質。沒有它,食物中鈣質再多也吸收不了。維生素D的來源不太廣泛,但在日光紫外線照射下,人體可以利用吸收的原料自行轉化制造。一般來說,只要經常進行適當戶外活動,接受陽光照射,維生素D就不會缺乏。但有些人因為工作性質(如經常上夜班、井下工作、坐辦公室),接受陽光照射機會太少,導致體內維生素D不足,影響鈣質吸收,造成骨質疏松。
第三,運動減少。骨骼系統(tǒng)的功能是負重和運動,活動越多,肌肉越發(fā)達,骨骼吸收鈣也越多。現代人生活越來越舒適,體力勞動更多地被機械所代替,如不注意鍛煉,骨質疏松便難以避免。
第四,遺傳因素。澳大利亞的約翰•艾斯博士于1995年鑒定出人類骨質疏松的基因。有兩種骨質基因通過鎖定維生素D受體,調節(jié)骨鈣的吸收,對骨代謝起主導作用。研究人員強調,隨著年齡增長,遺傳因素逐漸減弱,而環(huán)境因素的影響逐漸加大。
第五,藥物因素。老年人或多或少患有某些疾病,有的甚至常年服藥,而有些藥物正是骨質疏松癥的誘發(fā)因素。據統(tǒng)計,這部分病人約占整個骨質疏松患者中的8%~15%。這些藥物主要有:人工合成的腎上腺糖皮質激素(如強的松龍)、促腎上腺皮質激素釋放激素(ACTH)、肝素(抗凝劑)、甲狀腺激素等;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、苯巴比妥等,可促進維生素D降解,引起骨質疏松;某些利尿劑、抗癌藥和異煙肼也可能影響骨代謝,導致骨質疏松。 |